联系人:王经理
10元下单防水补漏维修,结账时竟被收取7300元;电线元上门开锁,最终花费近千元……据新闻媒体报道,春节前后,高价维修现象频频出现。原以为寻常的修修补补,却不时遭遇“维修刺客”坐地起价,价格高到离谱。
首先说明,新闻媒体报道的“维修刺客”及其坐地起价不是新鲜事,而是屡见不鲜的老问题。要说新鲜,也只是在春节前后这个消费旺季,其表现得似乎更为“刺客”罢了。
“维修刺客”频现一般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维修工艺较为复杂、费用也较高,例如防水防漏,一些商家为了招揽业务,故意在平台上低价揽客,维修时再收取高价维修费用。另一种是维修服务费本身不高,商家夸大维修难度,收取高昂费用。一句话,是利用花了钱的人专业相关知识的不了解,怎么修、花多少钱,全凭一张嘴。这种信息的不对称,给修东西的人留下了很大操作空间。再加上维权费时费力、取证难、担心被报复等原因,消费者往往只能自认倒霉。
“维修刺客”频频出现、大行其道,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,这种乱象真的该好好管管了!事实上,形形“维修刺客”、坐地起价等乱象频现,并非“天灾”,都是“人祸”,都是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《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》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等法律和法规所明令禁止的,也都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重点打击的。在此前提下,“维修刺客”依旧频频出现,除了修东西的人“坏了良心”,其实是有法不依、执法不严造成的,也是监管疲软、打击不力使然。如果一有“刺客”就利剑出击,让其得不偿失,势必形成相应的震慑,如此一来,“维修刺客”即便难以绝迹,起码不会频频出现。
无论如何,法治社会不容“维修刺客”频现。这不能依赖媒体曝光、消费者“吐槽”,而是得靠法治,以法治乱。首先,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督管理,督促行业自律,重拳打击违反法律法规行为,维护市场秩序。 同时,网络站点平台当负起责任。既要加强消费警示,增强消费者的防范意识,也要建立完善的入驻企业资质审核机制,切实把好“入口关”。完善用户反馈、举报、回访机制,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清除虚假信息,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互联网经营环境。